1、打过乙肝疫苗仍有可能被感染乙肝,主要原因如下:接种不成功乙肝疫苗需通过多次接种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若首次接种后未完成全程接种(如未接种第三针),或个体免疫应答较弱,可能导致抗体生成不足。在接种期间或抗体产生前接触乙肝病毒,仍存在感染风险。
2、小时候打过乙肝疫苗仍有可能得乙肝,但感染几率会明显降低。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会产生乙肝表面抗体,它能够保护人体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
3、注射乙肝疫苗后仍有可能感染乙肝病毒,但感染风险因个体免疫状态和暴露情况而异。产生有效抗体人群的感染风险接种乙肝疫苗后,若体内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水平≥10mIU/ml,通常对乙肝病毒有较好抵抗力,保护效果可达90%以上。
4、乙肝病毒可能发生变异,变异后的病毒可能逃脱已存在抗体的识别和清除作用,从而导致感染,这种情况在长期携带乙肝病毒的人群中有一定发生概率。三是暴露机会频繁且无防护。即使接种过乙肝疫苗,若持续处于高风险暴露环境中,如经常与乙肝患者密切接触且没有采取防护措施,仍有感染乙肝的可能。
1、打了流感疫苗后出现感冒症状,通常与免疫反应、时间巧合、环境因素、个体差异或病毒感染有关。免疫反应:接种流感疫苗后,免疫系统会启动针对流感病毒的抗体生成过程。部分人可能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轻微症状,这些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但本质是免疫系统激活的正常反应,而非真正的感冒。
2、打了流感疫苗后仍可能感冒,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疫苗的保护效果并非100%流感疫苗通过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来降低感染风险,但其保护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疫苗株与实际流行病毒株的匹配程度直接影响效果:若预测的流行株与实际传播株存在差异,疫苗的保护力会下降。
3、打完流感疫苗后又得了感冒,并不是疫苗本身造成的。感冒的发生通常是由于自身机体抵抗力差,容易受到感冒病毒的侵袭。因此,即使接种了流感疫苗,仍然有可能因为机体抵抗力差而患上普通感冒。为了预防感冒,除了接种流感疫苗外,还需要注意增强自身抵抗力,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4、原因:疫苗尚未起效:流感疫苗接种后,人体需约2周产生足够抗体。此期间若接触流感病毒或其他病原体,仍可能感染。巧合因素:接种季常为感冒高发期,可能接种前已感染病原体但处于潜伏期,接种后恰好发病。
5、一般在每年的9-11月份打流感疫苗都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大部分流感都是出现在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2月,而《中国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提出: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个月接种流感疫苗,能更有效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

小时候打过乙肝疫苗仍有可能被传染乙肝,具体原因如下: 疫苗保护期有限乙肝疫苗的保护期通常为5~10年,但个体差异较大。随着时间推移,抗体水平会逐渐下降,当低于保护阈值时,感染风险增加。因此,即使接种过疫苗,也需定期检测抗体水平,必要时补种疫苗。
婴儿打了乙肝疫苗后仍有被传染的可能,但通过科学措施可最大程度降低风险,无法完全排除感染。乙肝疫苗的保护机制与局限性乙肝疫苗通过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抗-HBs)发挥保护作用。当乙肝病毒入侵时,抗-HBs可与其结合,阻止感染肝细胞。然而,其保护效果并非100%,存在个体差异。
宝宝打了乙肝疫苗后仍可能被传染,但可通过相应措施降低风险。接种后仍可能被传染的情况:抗体滴度不足:部分宝宝接种后,因个体差异可能产生较低的抗体滴度。研究表明,约5%-10%的接种者可能出现抗体应答较弱的情况。若乙肝病毒入侵,低滴度抗体无法及时清除病毒,可能导致感染。
宝宝打过疫苗仍可能被传染乙肝,但概率较低。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个体差异:宝宝自身的免疫系统功能状态是关键因素。若存在免疫缺陷性疾病,如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会显著降低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研究表明,此类患儿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保护性抗体的几率远低于正常儿童。
小时候打过乙肝疫苗是否会被传染,取决于注射后是否产生足够浓度的乙肝表面抗体。若乙肝表面抗体浓度达标,感染风险极低:注射乙肝疫苗后,需通过复查乙肝五项定量检测抗体水平。若乙肝表面抗体浓度大于100mIU/mL,表明体内保护性抗体充足,此时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几乎为零。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